2020年4月,民航局局长冯正霖在民航安全运行形势分析会上指出,民航人都是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逆行者,要大力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以“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为内核,切实增强敬畏意识,深入推进作风建设,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全力确保民航安全运行平稳可控,为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贡献力量。
毫不夸张的说,冯局长提出的三个敬畏精神内核在民航业界达成了一致共识,引起了全员共鸣,形成了强烈共振。作为一名资深民航人,二十六年来始终战斗在一线的飞行员,笔者感悟良多。
首先,我们来看看何为敬畏。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宋仁宗朝代的宰相王旦说:“仁者岂可一日而无戒惧之心”,而清代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则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他们所言,都是告诫人们,人生在世,应当常存敬畏之心。“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谨庄重,免犯错误;“畏”指“慎,百谨慎,不懈怠”。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怀有这种心理,能让人懂得自警与自省,还有助于人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如此,常存敬畏之心还具有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的作用。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古代的中国,人们就开始具备敬畏之心,因为无法抵御大自然的力量,必须要保持一定的敬畏之心才能生存,于是乎,畏天命。畏大人,我们尊重能称谓为“大人”的人,或品德高尚,或为人师表,或学术精湛,大人是我们的榜样。而圣人之言,往往千锤百炼、哲理深刻,具备指引漫漫人生路的作用,不畏之,难于及远。因此,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有所敬畏,才能知所进退。
那么,民航人如何才能切实做到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呢?
第一,慎独、慎微、慎初,始终做好自我修炼的行为指导。什么叫慎独?对于民航从业人员来说,没人监管的时候能不能坚持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任何工作阶段是不是都能保证充沛的工作精力?每一个程序操作的细节能不能自觉落实到位?这就是慎独。慎微呢,就是说,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地方都要谨慎对待,不能够因为责任不突出就敷衍了事,因为动作细小就马虎大意,因为后果微小就熟视无睹,要知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也。而慎初则是任何事一开始就应该以谨慎的态度,无论是对待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人生。就像习总书记说的,年轻人一定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就是慎初。
第二,《周易》有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说君子每天都兢兢业业、谨小慎微、心怀敬畏,只有这样才能远离灾难。因此,始终严格约束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仁者岂可一日而无戒惧之心。比如说有的机组放飞自我在驾驶舱违规抽烟,顺手就把空调组件给关掉,置旅客的生命安危于不顾。有的机组过站期间私自脱岗,无故延误航班,让所有旅客等他。有的机组无视规章要求,低于标准依然强行进近,直到飞机擦挂障碍物。他们显然不是仁者,起码在那个时刻失去了戒惧之心,没有终日乾乾,那么灾难来临时,后果是惨重的、代价是惨痛的。
第三,慎始慎终,总书记教导我们,生命重于泰山,坚持就是胜利。唐朝诗人杜荀鹤在七言诗《泾溪》中写道:“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意思是很少听说有人在水流湍急处摔倒,但在平流没有石头的地方,却常常听说摔倒的案例发生。这其实是古人对安全思维的一种描述,也正说明了只有时时刻刻战战兢兢,时时刻刻如履薄冰,时时刻刻警钟长鸣,积跬步而至千里,才能够无论在险处还是平流处都收放自如、无惊无险。正所谓,“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最后说到底,我们因为什么而敬畏呢?我想,“三个敬畏”是民航领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安全思维新成果,三个敬畏精神内核驱动着民航人因为对人民的大爱而敬畏,而珍惜,而感恩。大爱是无疆的,不是只爱自己、爱家人,而是通过敬畏的心态热爱生活,热爱公司,热爱民航事业,热爱伟大的党,热爱伟大的人民,热爱伟大的祖国母亲。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因敬畏而大爱,因大爱而勤勉,因大爱而团结,因大爱而奋进,我们要爱党、爱国、爱家,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牢记安全使命,不忘飞行初心,这才是三个敬畏最核心的价值和最终极的目标。